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提案 > 正文
案由:  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水平的建议
会议名称:  亭湖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案号:  345
类别:  委员提案
界别:  
提出人:  杨君琪
提案内容:  应急管理是新时代基层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当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监管监控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一要全面理顺基层应急管理体制;二要全面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三要全面提高风险防范管控能力。 一、做好新时代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社会的开放程度日益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日益扩大,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也随之呈现多发、频发的态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单纯依靠群众或社会的力量是不足以对抗和化解的。依靠 委政府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切实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广大基层群众的现实需要和强烈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 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 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 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期盼,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二、当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 委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大力推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应急管理方式方法,应急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对当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高发、频发形势而言,当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   1、基层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 应急管理是一项“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保障和提升取决于平时的基础性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当前基层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大多没有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如何做到“专业的事情专家做,专业的事故专家处”,已成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够。目前基层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工作开展不到位,培训教育工作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应急知识进学校、进课堂不够深入。三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薄弱。基层应急管理人员、资金、物资和装备不足,应急救援的基础条件薄弱,先期处置能力弱,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2、监管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当前基层应急管理监管监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一是消防装备设施建设和监管滞后。消防救援队伍是主要的应急救援现场处置力量,目前基层单位普遍存在消防装备能力不强的现状,一些单位和小区的灭火器检修缺乏监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使用监督管理不到位。基层生产、运输、使用危化品企业较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农用三轮车运输危化品监管不到位。目前,基层农用三轮车运输氧气、乙炔、液化气等工业气体的现象比较普遍,且无人监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3、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 委政府狠抓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有少数乡镇没有成立专门机构和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住建、交通、教育等部门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二是机制不完善。各地应急联动响应机制不灵活,从上到下指挥不协调,部门间联动运行不充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响应不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还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 三、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策略予以解决。        1、要全面理顺基层应急管理体制。一要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基层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抓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好抓实。要利用好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的契机,建强配齐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二要强化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协同配合。防汛抗旱、抗震救灾、防火、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通信、公安等专业机构应进一步强化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努力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2、要全面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基层,防范和处置也主要在基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的关键所在。当前,要以增强基层的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为目标,切实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人才、资金、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日常保障工作。一要加大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针对当前基层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要坚持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路子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二要加大对基层应急管理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购买和引进先进装备,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要全面提高风险防范管控能力。一是加强全社会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将公共安全知识纳入教育体系。组织编写应急知识手册,向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单位群众发放;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介绍普及应急知识,宣传应急预案,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加强对各级干部应急管理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制定培训规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领导干部进行应急管理轮训,开展应急管理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严格落实高危行业及其工作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制度,抓好各类涉危企业应急管理工作。  
委员:  杨君琪
提出日期:  2024/3/18
答复情况
主办答复单位:   亭湖区应急管理局
协办单位:  
答复类型:  A
答复意见: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水平的建议》已收悉,现对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注重固本强基,切实加强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以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抓手,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专项资金、执法权限等方面加强支撑保障,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水平。一是强化机构建设。各大块按照要求单独设置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配备了相应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实现基层安监机构全覆盖二是强化综合监管,大力推进区安委办实体化运作,统筹成员单位综合监管。三是强化部门监管。区直重点部门单独增设安全监管机构,实行挂牌设置,助推三管三必须要求进一步落到实处。四是强化社会共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媒体曝光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设立12350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平台,鼓励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对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实施监督、提供线索。

二、坚持依法治安,不断提高安全监管执法水平。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以强有力的监管执法提高安全生产违法成本,倒逼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有效防范遏制事故发生。一是科学制定执法计划。按照统筹兼顾原则,科学制定年度应急管理监督检查计划,细化分解执法检查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执法检查频次。二是突出精准执法。聚焦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紧盯动火作业、高空作业、复产复工、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环节,深入开展专项执法,不断提高重点行业领域、重点环节执法处罚占比。三是严格规范执法。依托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系统平台,进一步规范安全监管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两法衔接”制度等工作机制,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四是坚持高压执法。始终保持严抓严管高压态势,通过集中执法、交叉执法、联合执法等方式,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部位的执法检查力度。

三、强化统筹协调,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效能。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部署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效能。一是扎实开展逐级检查。通过分级分类检查,确保安全监管全覆盖。二是坚持检查与服务并重。深入开展重点工贸企业、重点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专项行动,聘请第三方对企业进行全面“体检”,逐个专业、逐个项目进行诊断分析,全面提升重大危险源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三是突出全生命周期监管。依托江苏省危化品使用专项治理信息系统、危化品使用监管平台及工业企业风险报告系统等现代化手段,建立“信息共享、联动执法、预警响应、诚信约束”四项机制,实现同向发力、协同推进。四是强化多部门执法联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通过强化会商会办、协调联动,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检查事项,在检查内容上聚焦重点,在检查方式上实行对表检查。通过联合开展检查,减少检查频次,避免多头检查,要求不一。特别是紧盯重点时段、重大节日、重要假期等敏感节点,专门建立重点时段联合执法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协调联动,避免重复检查。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感谢您对全区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进一步积极采纳和运用您的建议,科学制定执法检查计划,着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还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答复日期:  2024/5/11
反馈情况
提出人满意状况:  满意
对办理的意见:  
反馈日期:  2024/12/13
跟踪落实情况
办结类型:  
采纳落实情况:  
提交日期: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政府
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管理
苏公网安备 3209020200065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209020001